其他

雄安新区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我们采访了范周、梅松、李建华......

2017-04-22 萧蓝羽 文化产业评论

文化产业评论:4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新闻一出,迅速刷屏,引发全球关注,这是中国在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做出的又一个历史性的战略布局。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与前两次不同的是,雄安新区是在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发展大格局的背景下建立的新区,建设的目标是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进行城市设计。而新理念、新使命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文化发展的全面支撑。雄安新区的建设,将开辟出中国文化产业的一片蓝海。

 

记者/编辑:萧蓝羽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4月22日,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届雄安新区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举办,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到场,围绕雄安新区规划、生态、产业、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为新区发展的整体战略、重点产业、文化建设等领域发展建言献策。据悉,经传媒大学学校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为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以下是文化产业评论根据会议内容及会后采访,整理的相关内容。主要观点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建华;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供朋友们参考。


 

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雄安新区的发展,文化是底蕴,文化是引领,文化是动力。因此,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雄安新区的整体发展规划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雄安新区的文化使命、文化产业定位

 

新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习总书记曾讲到,要传承传统文化,重点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性发展的结果,一定是有新文化产生。雄安新区的设计,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包括国外的先进文化的精华,雄安的顶层设计和未来的实践一定是已经具备了新文化的所有要素。所谓的中国特色,不仅仅是有中国的传统,有我们不一样的东西,更是要吸引、吸收国际上人类先进文化的精华,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所谓的中国特色才是成立的。所以,雄安新区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讲,雄安新区的文化使命应该是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新实验区和发展的引领区。雄安新区要承担起这样的使命,首先要有一个城市文化战略设计,明确发展方向,在新区的顶层设计之初,就应该有明确的文化战略,才有可能承担起新文化创新实验区和新文化发展引领区的使命。

 

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建华认为,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按照科技、生态、宜居等要求,也应该先讲文化的概念。文化无处不在,必须要做到文化先行,在雄安新区的文化产业建设中,文化不是雄安区域的文化,也不是河北的文化,也不应该是北京、天津、甚至京津冀的文化,而是应该把京津冀作为基点,站在国家层面来归纳总结。


 

雄安新区的建设目标中有一个“宜居城市”,在这一点上,中国文化元素在新区的建设中是一个根本,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里面也讲到了文化(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强调新区建设一定要有文化根本,有中国文化元素;另外,雄安新区的文化建设,是要面向全国、呈现给全世界。因此雄安新区的文化应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新兴的现代文化以及未来出现的新文化业态的有机结合。

 

对此,李建华表示,雄安新区要以“五位一体”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做到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兴现代文化、科技与文化、公共文化和产业文化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让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前卫区。当下河北与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有很大差距,按照2015年文化产业的比值,北京占到了GDP的13.8%,河北仅仅占2.8%。这次雄安新区的成立,可能会将是一次机遇,搭建一个平台,加速推进河北的文化产业发展。  

 

雄安新区文化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在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提出了雄安新区顶层设计创新建设中“文化创新,大有可为”的新模式。一方面是新区建设要将文化作为整体策划的创新点,另一方面是新区建设要将文化作为战略设计的触媒点。


 

首先,顶层设计是雄安新区新模式发展的生命基因和灵魂,直接决定着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层次高度。雄安新区在文化建设上不仅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还要有“大历史观”。因此,雄安新区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创新,不仅要将多元创新文化融入到新区建设中,还要树立打造和提升新区文化品质的思想,不能盲目追求大干快上,在规划上要达到国际一流城市水准,尤其是顶层设计应该做到与文化的高度融合。

 

其次,雄安新区的新模式要求新区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把经济、文化、地理、规划、环境等不同领域,通过复合性知识和多学科理论进行整合,提炼出新区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体系。既要树立“天人合一”的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又要有“美美与共”的包容思维。在具体的项目建设上,要充分体现中华文化元素。因此,雄安新区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起点高,还要文化特色鲜明,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新区的顶层设计创新不仅是要对京津冀现有各个层面资源的整合,更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的一种再创造,实现新区特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深度挖掘,从顶层设计的层面上赋予雄安新区新的生命。

 

除了在顶层设计中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历史文化积淀也为新区建设奠定了重要的人文基础。

 

雄安新区围绕白洋淀而建,拥有水城融合的优美景观。谈到白洋淀,在采访中,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提及自己曾去白洋淀考察多次。白洋淀古称掘鲤淀,水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淀泊形态和规模各异,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即围绕白洋淀分布,也可以说雄安新区就是以白洋淀景区为核心而建。


 

雄安新区不仅有突出的地缘优势,还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资源、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构成了文化创意综合体和文化产业的集群。这些将对周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

 

总体来看,白洋淀的优美自然风光是硬条件,燕赵大地上所承载的超越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以及浪漫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和红色文学的发源地是软环境。通过对接文化创意产业链条,构建新区—景区—乡村—小镇结合的文化创意综合体,培育新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带动新区经济文化跨越式发展,既是构建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引领“十三五”以及更长时期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支点。


   

解码雄安文化产业发展:科技和文化双轮驱动

 

当下处于信息、技术快速更新迭代的时期,文化产业亦是如此,几乎每隔一到两年就会有新型的文化业态出现、新型文化元素的诞生。对此,李建华也提到,雄安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要在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手段、全新的目标下,站在未来的视角去展开。

 

而助力新区文化建设在全新环境下进行的重要驱动力,则是科技。李建华和梅松也都多次强调了科技和文化在雄安新区建设中的重要性。“科技和文化双轮驱动”,这是李建华对雄安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期望,也是对其未来发展规划的总结。

 

在对雄安新区的建设目标中,“智慧城市”也在其列,智慧城市自然需要以科技为驱动。对此,梅松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设施和内容,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雄安新区将建设成全国最一流的智慧城市,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方面得到大力发展。未来,雄安新区将在全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雄安新区更应该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区。一方面,文化是雄安所有建设当中的链接点和纽带,没有文化作为核心资源和创意阶层,雄安一定是没有文化的雄安。另一方面,科技是雄安新区全球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推动力。而只有两者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雄安新区辐射、带动作用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作用。

 

以智能交通系统和特色小镇的建设为例,两者之间的融合便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智能交通系统的布局既要有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的参与,又要在布局中体现文化创意,这样能从城市布局上防止“摊大饼”,克服“大城市病”,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提高新区发展的文化魅力、智慧魅力。而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将随着智能高效的交通网络的构建,在水城共融的雄安新区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结语

 

文化,既是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个城市的精髓和灵魂。雄安新区的建设不仅要承载历史文化,反映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有的文化积淀,还要昭示未来,顺应新区的文脉,发展创造属于自己城市独特的新文化。

 

在白洋淀生态绿色屏障和深厚人文积淀的优势下,雄安新区将逐步打造文化创意生活区、数字创意产业集聚区,构建水城共融、文化包容、数字智慧的新型生态新区。雄安新区的新,在于理念的新、体制机制的新、产业的新以及发展思路的新,新区的建设不仅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功能城市,更重要的是把文化产业发展融入到顶层设计,形成科技与文化产业高端融合的协同发展,建设一个在全国具有创新意义的示范区。

 

才若渴,欢迎加入我们,请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